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千古之谜:吴王阖闾葬在虎丘山吗?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千古之谜

千古之谜:吴王阖闾葬在虎丘山吗?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旧有“十八景“(现今可供观赏之景点有三十多处),更有”九宜“(明李流芳:”虎丘有九宜“)、”三绝“(宋朱长文:”虎丘有三绝“)之誉。难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要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了。

虎丘,相传秦始皇曾登山揽胜,西楚霸王起兵于此,晋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在此建造馆舍,白居易为苏州刺史时在此开河筑堤。虎丘还和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春秋五霸之一吴国君王阖闾有着不解之缘。据《吴地记》引《史记》云:“阖闾家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书也说:阖闾之葬,发五郡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以扁诸、鱼肠剑各三千为殉。葬经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虎丘因此得名,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吴王阖闾墓之谜,在吴王阖闾下葬后即已产生。剑池附近的“千人石”,相传就是吴王夫差葬父后,怕墓里的秘密被泄漏出去。诱杀所有筑墓匠人的地方,如今“千人石”断面色泽略带有暗紫色斑驳的痕迹,据说是被害者的血迹,以后“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剑池究竟怎样形成,吴王阖闾墓是否就在剑池下面,千百年来探索者络绎不绝。终未能揭开这一历史之谜,反而使吴王阖闾墓笼罩了一层更加浓厚的传奇色彩。剑池是虎丘最引人、最神秘的地方。素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谚。剑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越绝书》)。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公元988年和1512年,曾两次“水涸池空”,“膜中见石扉,游人竟下探之……,岩壁上有明代幽宫题记:”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山志》)为此,王鏊还写了一篇《吊阖闾赋》,表示感慨之情。但因唐代以来,常有人坠池溺死,民间更盛传阙内有一条蛟龙化为美女诱人入水,近代,甚至有人附会曹操72疑冢、冢冢有飞刀的神话,结果竟无人敢进石阙探险。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薛,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翁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阖闾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显然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张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于蓄水的。而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式形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

前面有用人工琢成麻砾石的长方形石板四块,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之火成岩,表面平整,一块平铺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好似一大碑石。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墓制形式完全相符。打开封口的大石板,甬道尽头为一百室,壁间有两扇石门。当时,推测里面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位置恰好在虎丘塔的基岩下,发掘工作只能停止下来。

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之墓,墓室的设计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阖闾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吴王阖闾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是难以下定论的。

(蔡琼)

精选推荐

  • 千古之谜:春秋时的“朱方”今为何地?
    千古之谜:春秋时的“朱方”今为何地?

    朱方是春秋后期江淮流域的重要城邑。公元前545年,齐国的庆封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奔吴,吴王“予之朱方”(《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把朱方这块地方作为庆封的采邑。过了7年,到公元前538年,楚率诸侯联军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

  • 千古之谜:碎叶何时设镇?
    千古之谜:碎叶何时设镇?

    碎叶城,或称素叶城、素叶水城,以城临碎叶水(今楚河)而得名。故址在中亚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西南。地当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南北二道干线交汇处,不仅为中西商人汇集之地,也是东西方使者往来必经之路。自然条件优越,水土

  • 千古之谜:秦代到底设置多少郡?
    千古之谜:秦代到底设置多少郡?

    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末年。因战争需要,各国在边地设郡,面积虽大,但地位低于县。到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故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郡长官称守,初为武职,防戍边郡,后逐步成为地方长官。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地方行政

  • 千古之谜:残粒园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吗?
    千古之谜:残粒园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吗?

    残粒园,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红豆琢残鹦鹉粒”句意而得名。一向被人公认为苏州最小的一座园林,而被载入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异议。残粒园,座落在苏州装驾桥巷34号。始建于清末光绪间,为扬州某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