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耳病诸候(凡九论)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耳病诸候(凡九论)

一、耳聋候

肾为足少陰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陰陽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

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候颊颧,其色黑。手少陽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 也。手太陽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纳气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渎,令人耳聋目盲。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自温、耳不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二、耳风聋候

足少陰,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三、劳重聋候

足少陰,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则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

四、久聋候

足少陰,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气虚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五、耳鸣候

肾气通于耳,足少陰,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诊其右三手脉,寸口名曰气以前脉,浮则为陽,手陽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陰,手太陰肺肺也。陰陽俱虚者,皮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浮为陽,足太陽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若三焦实,则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

六、耳候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陰,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 耳。

七、耳疼痛候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陰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八、耳盯聍候

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硬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九、耳疮候

足少陰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

精选推荐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

    一、牙齿痛候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陽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陽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七-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七-面体病诸候(凡

    一、蛇身候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世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痞涩,不通润于皮肤故二、面候面 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 ,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 。又云: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上

    一、蛊毒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患祸于佗,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蓄事之。又有飞蛊,去来无由,渐状如鬼气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凡

    一、水肿候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