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何润锋:“处女座”记者的转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记者”11月13日报道。
“上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体育,也非常爱看体育新闻,(有一次)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的时事知识竞赛,负责体育相关的题目。结果特别尴尬,竞赛上有关体育的题目我竟然都不会,结束以后都不好意思面对同伴。”
何润锋说,这是他与新闻的初次火花。


开启巅锋问答
镜头前的比尔·盖茨并不像普通人印象中那样神秘,他乐呵呵地参与“快问快答”,分享他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爱好,甚至唱起了他喜欢的歌手的歌……
在提问中,何润锋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盖茨,了解最会赚钱的世界首富拥有怎样的慈善意识与生活方式。他希望呈现出不一样的大咖,在新闻性、话题性以外,展现出人物的人性。

采访盖茨是在机缘巧合下促成的。今年3月,腾讯接到盖茨基金会通知,说盖茨即将访华,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让何润锋去采访,而当时何正在做两会报道的直播连线,准备时间非常仓促。
“随后盖茨的团队问我要采访计划,我灵光一现,说了“快问快答”这个建议,没想到他们很感兴趣。后来正式专访是直播的形式,有很多网友观看,盖茨与他的团队也很满意。”何润锋说。
第一次的成功也造就了《巅锋问答》基本的节目形态。事实上,原定第一期节目是对阿米尔·汗的专访,但何润锋和他的团队专门把盖茨放在前面,他们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互动是一个关键词,做一个新媒体节目要让观众参与进来。初次的“快问快答“提供给了何润锋团队一个很好的借鉴。后来,团队开始征集网友提问加入“快问快答”,并且在节目中让嘉宾向网友提问,再将答案反馈给嘉宾,使得节目的活跃度大大提升。也是在“快问快答”环节,吴京首度回应了地震被逼捐的事件,节目正式上线不过两天,相关话题就高居微博热搜榜第一。
两周一期,何润锋接连采访了《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深夜食堂》主演小林薰、美国占星师苏珊·米勒、NBA巨星詹姆斯·哈登、吴京、李云迪、诺兰、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一众人。面对专访中可能出现的采访对象不配合、答案意外等情况,何润锋认为,新闻与话题很有可能在“失控”中产生,这也是一个记者出现在演播室,成为专访主持人的意义。

在前进中,《巅锋问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定位:中国新媒体唯一一档综合性高端访谈节目。目前,平均每期节目仅在腾讯视频和腾讯新闻的平台上流量就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这也是他们定位的底气所在。
但何润锋也说到自己时常会被同事吐槽没有“网感”,他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扩大传播范围、如何增加粉丝数量与凝聚力。

快与慢
在转型到新媒体前,何润锋做了超过十年的传统媒体记者。

2004年,何润锋获得凤凰卫视的实习机会,这次机会是他以想在媒体做学术调研为由得到的,那时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传播学,研究的方向是文化传播。但事实上,他想做的是记者,也特别想成为他眼里足够专业的凤凰卫视的一员。实习过后,何润锋如愿进入凤凰,起初是做普通的香港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一年后他开始负责国际突发新闻的前线采访。当时,何润锋家里有一个箱子,每次一有突发事件,拎起箱子就走。
这样的快也一直反映在他前往现场的路上,南亚大地震、尼泊尔内战、以黎战争……“2006年在以色列采访,炮弹从头上飞过,我和摄影师吓得趴在地上,但我第一时间跟凤凰总部打电话说要做连线而不是求救,旁边的摄像师点了根烟,一边抽烟一边给他部门上司打电话,说自己可能遭遇不测,告诉那位上司,自己买了保险,受益人是他母亲,要求公司照顾好他母亲。”说到家人,何润锋有些感叹,“一个在部队的亲戚看到我在凤凰卫视的报道,告诉我妈,她就在家里装了机顶盒,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我的新闻,了解我的动向。”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何润锋第一时间飞赴日本,探访了福岛等灾区。这次采访经历让他印象深刻。震后的福岛地区如同所有灾区遗址一样满目疮痍,一年之后,何润锋再来时,当地并没有多少重建的进展,他与多数媒体一样快速在现场制作了新闻,质疑日本地震灾区重建进展。但当2014年何润锋以日本ALFP项目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当地官员交流灾区重建时,那个官员告诉他:“重建灾区需要询问每一个灾民的意见,这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事,不能草率。”“学生”的身份给予了何润锋不同的体验,让他平心静气和他人沟通,也让他思考曾经他所坚守的新闻规则是否完全可取。

新闻现场练就了何润锋语速快的特点。他曾经也担心语速过快会不会导致很多信息观众无法接收到,但电视新闻往往只给他几分钟的时间,他发现最有效的还是快速播报,这样反而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报出更多信息。后来他又反思信息即使传递出去是否总是有效,国际新闻有时太宏大,怎样与每个人产生共鸣。
2010年,何润锋选择离开凤凰进入央视,开创《润锋观察》栏目,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去前线,做更多类型的国际新闻。他说:“观察与新闻报道不一样,我希望在快速发回事实性新闻报道的同时,做一些沉淀的、客观的、深入的调查分析。”

生活中,何润锋喜欢看电影,让自己故意慢下来。但他对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不太感冒,看《复仇者联盟》时都会睡着。他更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17岁的单车》这样类型的电影,没有爆炸,讲述小人物,以及他们缓慢的普通生活。他很怀念在香港工作时,得空就去油麻地电影中心看文艺电影。现在,看电影的机会少了,喜欢的电影也少了。

“处女座”记者
那次竞赛失败后,何润锋天天看报纸,而且特别关注体育版。90年北京亚运会时,初中一年级,学校又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他再次代表班级去参加,“基本上所有题我都会,最终年级12个班,我们拿了第一名。”

现在《巅锋问答》每次专访前,何润锋都会收集大量相关资料,而后准备五六十个问题。何润锋说,这样的材料收集很早就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原先做突发新闻,经常连安静看资料的时间都没有,出发前打印一堆资料在飞机上看,一下飞机就要开始连线。而遇上大事件时,上飞机前还得连线一次。此外,因为采访对象都是大咖,他们在应对媒体时都很有经验,会主动控制时间、话题,需要充足的准备让采访有条不紊。
从新闻记者到专访主持人,何润锋直言不太适应,他把现在做人物专访称作二次创业。访问嘉宾不是一个新闻当事人,也就缺少新闻性,何润锋需要把主持人和记者两个角色结合,像记者一样挖掘一些新闻从而制造话题,同时,作为主持人,又不允许像出境记者表达时出现一些顿挫,整个过程都是透明的。

这样的转型在当下的中国媒体行业时有发生。在何润锋眼里,转型不能说成是一个被动的走投无路的状态,有的确实是有抱负的职业人,他们会寻求新闻理想,好奇技术进步等等,就会选择新的平台重新尝试一下。
“但不管是转型还是转变,不要流失就行,如果流失太多,做内容的人越来越少,这肯定是这个时代的极大损失。”

整体来说,何润锋希望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还会有人坚守做内容。《巅锋问答》现在正寻求内容垂直与平台拓展的转变,这些提升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技术的,但优质内容的内核始终不变。观众对节目的热烈讨论也为何润锋坚守内容提供了信心,他也希望把这些传递给想要进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节目信息

上一篇:“降”住处女座?你得这样做!
下一篇:处女座喜欢被这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