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一)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一)

大師言:“善知識,汝等盡誦取此偈[一],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邊。依此不修,對面千里[二]遠。各各自修,法不相待。眾人且散,慧能歸漕溪山。眾生若有大疑,來彼山間,為汝破疑,同見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禮拜和尚,無不嗟嘆:“善哉大悟,昔所未聞。嶺南有福,生佛在此,誰能得知。”一時盡散。

大師住[三]漕溪山,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若論門人,僧之與俗,約有三五千人[四],說不可盡。若論宗旨,傳授《壇經》,以此為依約[五]。若不得《壇經》,即無稟受。須知去處[六],年月日、姓名,遞[七]相付囑。無《壇經》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知根本,終不免諍。但得法者,只勸修行。諍是勝負之心,與佛道違背。

校記

[一]原本無“此偈”,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千里”上有“底”。

[三]“住”原本作“往”。

[四]原本作“三十五千”,缺“人”字,此據敦煌本改。

[五]原本“依”作“幼”,缺“約”字,參敦煌本、鈴木校本改。

[六]“去處”原本作“法處”,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七]“遞”,原本作“遍”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世人盡傳南能北秀[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於南荊府當陽縣[二]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裡漕溪山祝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頓漸?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校記

[一]原本作“南宗能比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校。

[二]原本“當陽縣”作“堂楊縣”。

神秀師常見人說慧能法疾,直指見路[一]。秀師遂喚門人志赵唬

精选推荐

  •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八)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

    一切經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無世人[一],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二],智為大人。迷人同於智者[三],智人與愚人說法,令彼[

  •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三)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

    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新養,欲盡楞伽變相[一],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二]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三]珍看壁了,明日下手。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湥课覍⑿馁噬

  •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序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序

    《壇經》是佛教禪宗的一部重要典籍,過去由於人們認為這部書經過一些人增損,文字鄙俚繁雜(郎簡《壇經序》),是需要訂正的,也有人自己承認為古本文繁,披覧之徒,初忻後厭,於是加以釐定,加以分卷(沙門惠昕《壇經序》),是、於是繁簡真偽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顿渐品第八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顿渐品第

    頓漸品第八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