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认识佛教:附录一 达拉斯佛七讲话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认识佛教

认识佛教:附录一 达拉斯佛七讲话

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三年)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等何幸得人身?何幸得闻大法?尤幸者,竟闻如来无上至圆至顿之净宗妙法,则此身诚大幸之至者也。

我等生命充实,净定安乐,实皆得自净宗。净空自学佛以来,无日不思上报四恩。而报恩之唯一途径,即是将自己一生真实受用,尽心尽力广为一切大众推介宣扬,这是我发心弘经的原因。晚年尤深感迫切需求,才以专修专弘净宗经论为己任。

今日道场,新厦启用,举行佛七法会,粗具规模,在韩瑛董事长领导之下,欣欣向荣,从此光明遍照,恒利一切众生。诸佛欣慰,龙天称庆,诚令人礼赞无穷尔。今年三月,华藏图书馆组团 前往祖国参学,即以极浅近语句,向大陆 同胞简介佛法:

一、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二、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

四、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五、佛教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六、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经云:‘佛所行处(指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区),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淩弱,各得其所。’这一段经文,说明了佛陀教育的真实利益。

梅光羲居士说:‘欲弘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土,必须先弘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净(心净则土净)。劫运自转,太平自至。’

今世乱极,人各望治。欲求普济全球,救劫难于眉急,化乖戾于无形,务令一切众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欲达此目的,唯有极力提 倡大觉教育,以古今中外圣哲之金言教训为依归,以期建立共识。佛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也。于是有汇集群书,采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大藏经、中国四库全 书、荟要、史监,群书等,皆可摘取编成菁华录流通。务令一切众生能读、能解、能行,则不辜负古来圣哲垂化之婆心也。采撷要领:

一、取明白易晓之短句,不取长文。

二、取急切实用之教诲,不取不切实际之玄谈。

三、必利于自身之修养,家庭幸福,事业成败之教训。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学派、各宗教,共存共荣之诸目标为撷取之标准。

四、分类汇集编订一册,译成各种文字流通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精华,促进世界大同,为吾人理想之目标也。

五、他如西洋学术菁华:伊斯兰、新旧约、金训格言菁华,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识、共存、共荣、和睦大同、互助互惠的美满世界。

净宗学会同学,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期望此处新厦能作新大陆 专修专弘之净宗道场,效法印祖芳规,实践缘起所列之愿行。经常举办 佛七暨净宗讲习 ,解行并重,定慧等学。然佛法并非消极,佛法非退屈。治世御难,济乱扶危,大乘学者分内事也。愿在同一理念中,弘法利生,努力精进,以求全 球人民离苦得乐,家家幸福美满,社会祥和繁荣,国家富强,世界大同。佛光普照寰宇的宏愿,早日实现。则佛祖应化大事因缘,无过于此。愿共勉之!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净业沙门释净空于达拉斯

精选推荐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4.精进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净空法师讲述‘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 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2.持戒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净空法师讲述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著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 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二)六和敬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二)六和

    (二)六和敬净空法师讲述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 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一)三福  2.二乘福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一)三福

    净空法师讲述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 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