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本草纲目:木部  巴豆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木部  巴豆

【释名】名巴菽、刚子、老陽子。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

1、一切积滞。用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蘖三两,共研为末,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水送下。

2、宿食不化,大便闭塞。用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同煮三日三夜,研烂,合酒微火煎至能团成丸子,做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送下。想呕吐者服二丸。

3、水蛊大腹,皮肤色黑。用巴豆九十枚(去皮、心,炙黄)、杏仁六十枚(去皮、类,炙黄),共捣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水送下,以泻为度。

4、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炙黄)、杏仁二枚,棉包捶碎,以热水一合,泡取白汁取下。

5、食疟、积疟,用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烂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冷汤送下。

6、滞泄痢,腹痛里急。用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成泥,溶蜡和成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送下。隔日一服。在本方中加百草霜三钱亦可。

7、气痢赤白。用巴豆一两,去皮心,炒过,研为末,加熟猪肝和成丸子,如绿豆大。空心服,米汤送下三、四丸。

8、泻血不止。用巴豆一个,去皮,放入事先开了小孔的鸡蛋中,纸包好,煨熟。去豆吃蛋,病即止。体虚的病人分作二次服。甚效。

9、夏月水泻不止。用巴豆一粒烧存性,黄蜡和成一丸,水送服。

10、小儿吐泻。用巴豆一粒烧存性,黄蜡豆大一块,熔滴水中,一起捣匀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五至七丸,莲子灯心汤送下。

11、干霍乱(心腹胀痛,吐泻不出)。用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能吐泻好见效。

12、寒痰气喘。用青桔皮一片,包巴豆一粒,麻子线捆好,烧存性,研为末,加清汁和酒一杯,慢慢饮服。有特效。

13、舌上出血。用巴豆一枚、乱发一团(如鸡蛋大),烧存性,研为末,酒冲服。

14、中风口歪。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烂,左歪涂右手心,右不止涂左手心,再以热水一杯放在涂药的手上,不久,口即复原,然后把药洗去。

15、小儿口疮,不能吃乳。用巴豆一一粒,连油研烂,加黄花菜丹少许,剃去小儿囟门头发,把药敷贴好,待四边起小水泡,即用温水洗去,再以菖蒲汤洗过,便不会长成疮。

16、风瘙隐疹,心下迷悄,用巴豆五十粒,去皮,加水七升,煮成二升,取汁搽患处。

17、疥疮。用巴豆十粒,炮黄花菜,去皮心,研为末,加酥和腻粉少许,把疮抓破搽上。注意本剂不得近目及肾囊。如必须在这些部位搽药,须先用黄丹涂过。

18、荷钱癣。用巴豆仁三个,连油捣成泥,包薄布内搽患处。每天搽一、二次,几日即愈。

19、一切恶疮。用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磺、轻粉末,频涂疮上,有。

20、痈疽恶内。用巴豆仁炒焦,研成膏药点痛和,可以解毒;涂瘀肉上,腐处自消。方中加少许乳香亦可,此方名“乌金膏”。

21、疣痣。和巴豆一钱(石灰炒过)、砒一钱、糯米(炒)五分,共研为末,点患处。

精选推荐

  • 本草纲目:木部  棕榈
    本草纲目:木部  棕榈

    【释名】榈。【气味】笋及子花(按:即棕榈的果实):苦、涩、平、无毒。有人认为有毒。皮(按:即干燥的叶鞘纤维):苦、涩。【主治】笋及子花:涩肠止泻、、崩中带下。皮:1、鼻血不止。用棕榈烧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内。2、血崩不止。有棕

  • 本草纲目:木部  檀
    本草纲目:木部  檀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安神止渴,久服强身。

  • 本草纲目:木部  厚朴
    本草纲目:木部  厚朴

    【释名】烈朴、赤朴、厚皮。树名榛,子名逐折。【气味】苦、温、无毒。【主治】1、脾胃虚损。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

  • 本草纲目:木部  椿樗
    本草纲目:木部  椿樗

    【释名】香者名椿,臭者名樗。山樗名栲、虎目树、大眼桐。【气味】(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主治】1、小儿疳疾。用椿白皮晒干,取二两研末,另以粟米淘净,研成浓汁,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十岁小儿可服三、四丸,米汤送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