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一节疟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一节疟

第十一节疟

【脉】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数者,可汗,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因】夏暑舍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遇秋之风,玄府受之。惨怆之水,寒气气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陽,夜行于陰,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陽则热,并于陰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因汗郁成痰,因虚弱陰陽相乘。

外因从六婬,有寒、湿、瘅、湿、牝。寒则先寒后热;温则先热后寒;瘅则但热不寒;湿则身骨节疼;牝则寒多不热。内因,有脏气不和,郁结痰饮所致。有肝、心、脾、肺、肾之说。说见后。不内外因,疫疟,一岁之内,大小相似;鬼疟梦寐不详;瘅疟乍有乍已;食疟因饮食得之;劳疟因劳得之;母疟有母传染者也。

李论夏伤于暑,秋为疟。暑者,季夏湿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所胜妄行,木气太过,少陽主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不胜者侮之。水胜土之分,土者坤,坤在申,申为相火。水入土,则水火相干,则陰陽交作,肺金不足,洒淅恶寒。土虚少陽乘之,则为寒热。发于秋者,湿热则卯酉之分也。

【证治】先寒而热,谓之寒疟;先热而寒,谓之温疟;治之宜乎中也。中者,少陽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陰也。有藏之于心,内热蓄于肺,手太陰也。但热而不寒,谓之瘅疟,足陽明也。在太陽经谓之风疟,宜汗之;在陽明经谓之热疟,宜下之;少陽经谓之风热,宜和之。此伤之浅也。在陰经则不分三经,谓之温疟,宜从太陰经论之。此伤之重也。

治虽不同,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汗不彻,郁而成痰,宜以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出,自然和也。虚则补之,脉洪数无力者是也。

羌活汤治邪气浅在表。

羌活防风甘草恶寒有汗,加桂枝;恶风无汗,加麻黄;吐,加半夏。

麻黄桂枝汤治夜疟。此散血中风寒。

麻黄(一两)桂枝(二钱)甘草(炙,三钱)黄芩(五钱)桃仁(三十粒,去皮尖)邪气深而入血,故夜。以桃仁缓肝,散血中邪。

桂枝石膏汤治邪深间日。

桂枝石膏知母黄芩汗出不愈,为内实外虚,寒热大作,必传入陰。太陽陽明,、芍;寒热传入,太陽陽明少陽合病,加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鳖甲(醋炙,君)三棱莪术(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积加醋化)截疟丸先补药、表药,彻起陽分,方可截。

川常山草果知母槟榔乌梅穿山甲(炒)甘草(炙)用水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临发时温服之,宜吐。

一补一发丹治久疟内伤挟外邪。内发必主痰,外以汗解。

半夏茯苓陈皮柴胡黄芩苍术川常山葛根虚加参、术补气,甚加芩、连。有一人夏感,脉沉细,服之愈。

常山汤治妇胎疟。

常山(二两)黄芩(三两)石膏(八钱,另研)乌梅(十四个)甘草(一两)煎服之。

不二散白面(二两)砒(一钱)和匀,以香油一斤煎之,色黄,用草纸压之,去油为末,入江茶三两,每服一字。

神妙绝疟木通(川者)秦艽(去芦)穿山甲(炙)常山(各等分)辰砂(半钱,另研)乌梅(七个)大枣(七个)上以水三盏,煎至半,入酒一盏,再至半。先刮砂,枣服,次服药。

精选推荐

  •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一节疟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一节疟

    第十一节疟【脉】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数者,可汗,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因】夏暑舍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遇秋之风,玄府受之。惨怆之水,寒气气闭而不出,舍于肠胃

  •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节伤暑
    脉因证治:卷一 第十节伤暑

    第十节伤暑【脉】脉虚身热,或浮自汗。自汗者,火动而散故也。【因】夏火太热,损伤肺金元气。其感有二:动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静而得之,乃安乐之人,静而湿胜,火胜金位也,脉沉而实。【证治】暑喜归心。入

  • 脉因证治:卷一 第八节霍乱
    脉因证治:卷一 第八节霍乱

    第八节霍乱【脉】微涩,或代,或伏。脉弦滑者,膈有宿食;身却不热,为霍乱。大者生,微迟者死,脉洪者热。【因】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邪在上焦则吐,下焦则泻,中焦则吐而且利。吐为热也;泻为湿也;风胜则动,故转筋也。或因大渴而

  • 脉因证治:卷一 第六节伤寒
    脉因证治:卷一 第六节伤寒

    第六节伤寒【脉】陽浮而陰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强,加之风伤陽,故浮虚。陽浮,陰弱,营气弱也。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营,营实则卫虚。寒伤陰,故坚牢。陽紧,邪在上焦,主欲呕;陰紧,邪在下焦,必欲利。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