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诸病源候论:卷之五-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五-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一、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气,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无使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饶气力也。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

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

二、渴病候

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

三、大渴后虚乏候

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四、渴利候

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五、渴利后损候

夫渴利病后,荣卫虚损,脏腑之气未和,故须各宣畅也。

六、渴利后发疮候

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药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生疮。

七、渴利候

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由肾盛之时,不惜其气,恣意快情,致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利,故不渴而小便

八、强中候

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五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复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

精选推荐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五-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五-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一、腰痛候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陰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申也,七月万物陽气伤,是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虚劳病诸候下(凡三

    四十、虚劳骨蒸候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

    一、中风候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

  • 医林改错:卷上
    医林改错:卷上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以良医易而良相难。余曰∶不然。治国良相,世代皆有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