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葛仙米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葛仙米

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出,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大约山洞内石髓滴石所成。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冲乃得,岁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陰处,大雨后石上亦间生,然形质甚薄,见日即化,或干如纸,不可食矣。 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北流县勾漏洞石上,为水所渍而成,石耳类也。采得曝干,仍渍以水,如米状,以酒泛之,清爽袭人。此原非谷属,而名为米,传云∶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 岭南杂记∶韶州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 宦游笔记∶出粤东葛仙洞外,有流泉喷薄石上,遂生苔菌之类,其状如米粒,青色, 以为羹,味极鲜美,土人呼为葛仙米。有未识者,疑是青螺。按韶州府志∶丹霞出仙米,颇与此相类,但一生沙土,一生水石,为异耳。陆祚蕃粤西偶记∶道书宝圭洞天,即今北流县勾漏山;洞口前后产葛仙米,采而干之,粒圆如黍,揉面酿酒,极芳香,性寒,味甘爽,解热清膈,利肠胃。

按∶葛仙米本属石耳之类。忆庚子岁曾于刘明府席间食之,时以为羹,俨如青螺状,翠碧可 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药性考云∶清神解热,痰火能疗;或云,久服延年,盖亦能清脏热者。

精选推荐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刀豆根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刀豆根

    x壳附 x 纲目壳部刀豆条发明下注∶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陽。近有人烧其子存性 ,白汤调服,止呃逆有效,故濒湖特为增入,而不知其用甚广,今悉补之。治头风集听云∶刀豆根乃治头风之神药,每用须五钱,酒煎服。治鼻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南瓜瓤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南瓜瓤

    治汤火伤。慈航活人书∶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装入瓶内,愈久愈佳,凡遇汤火伤者,以此 敷之,即定疼如神。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地骷髅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地骷髅

    按∶地骷髅,乃刈莱菔时偶遗未尽者,根入地,瘦而无肉,老而多筋;如骷髅然,故名。能 大通肺气,解煤炭熏人毒,非干莱菔也。王禺中所言,尚未明晰。痞块 医宗汇编∶陈年木瓜一个,地骷髅即萝卜种枯根四两,煎汁,时常服一小盏,数日除 万应丹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野毛豆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 诸蔬部-野毛豆

    野毛豆生园隰中,蔓生,枝细弱,叶细尖,两两排枝对生,清明后开淡紫细花,结实如毛豆 ,立夏后可采,初生苗绝似金凤花苗叶,其荚俨似角蒿,中有子二,圆如小绿豆,小满前后皆黑,老便枯落矣。 生田塍间,茎叶及荚较家者细小,一名劳豆。沈氏效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