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心慧语:一、自觉篇 2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佛心慧语

佛心慧语:一、自觉篇 2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 之恶。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 所染,幸福近矣!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精选推荐

  • 佛心慧语:一、自觉篇 2
    佛心慧语:一、自觉篇 2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为而不有,善而不居。◆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4.精进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净空法师讲述‘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 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2.持戒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四)六度

    净空法师讲述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著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 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

  •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二)六和敬
    认识佛教: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二)六和

    (二)六和敬净空法师讲述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 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