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尉缭子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

88、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

【译文】

兵器,是杀人的工具。战争,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掠夺,是卑鄙的手段。所以王者讨伐暴乱,是为了申张仁义的。战国诸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抵抗外敌侵略,互相图霸称雄,因而战争。

89、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辩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译文】

战争这个问题,军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能弄清这二者的关系,就懂得胜败的道理了。政治是用来明察利害,辨别安危的。军事是用来战胜强敌,保卫国家的。

90、专一则胜,离散则败。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改甚于将者败。所以知胜败者,称将于敌也,敌与将犹权衡焉。安静则治,暴疾则乱。

【译文】

意志统一就能胜利,离心离德就会失败。布阵队形密集有利于巩固,行列疏散则便于使用兵器。士卒畏惧将帅超过畏惧敌人的就能胜利,士卒畏惧敌人超过畏惧将帅的就会失败,所以要预知胜败,就可以比较士卒畏敌还是畏将,用这个比较来预见胜败,就象用秤称物一样准确。将帅沉着,军队就会严整,将帅急躁,军队就会混乱。

91、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用也。前后不次则失也,乱先后斩之。

【译文】

出兵列阵有一般的法则,队形疏密有一定的标本,先后次序有适当的规定。这里所说的一般法则,不是用于追击和奔袭城邑的。前后次序紊乱了就会战败,所以对扰乱次序的人要处死。

92、常阵皆向敌,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陈,有坐陈。夫内向所以顾中也,外向所以备外也,立陈所以行也,坐陈所以止也。立坐之陈,相参进止,将在其中。坐之兵剑斧,立之兵戟弩,将亦居中。

【译文】

布阵通常是面向敌人的,但根据情况也有向内的,也有向外的,有立阵,也有坐阵。向内是为了保卫中军的安全,向外是为了防备敌人的袭击,立阵是准备进攻的,坐阵是用于驻止和防守的。采取立阵还是坐阵,应该根据军队的进止(攻守)来决定,将帅总是居中指挥。坐阵的兵器主要使用剑斧[以备近战]。立阵的兵器主要使用戟弩[以利远战],将帅也是居中指挥。

93、善御敌者,正共先台,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陈之斧钺,饰之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存亡生死,在枹之端。虽天下有善兵者,莫能御此矣。

【译文】

善于抵御敌人的,通常先以正面兵力与敌作战,然始以机动兵力乘机打击它,这是必胜的方法。战斗时还要陈列斧钺,设置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杀。国家的存亡,官兵的生死,全都系于将帅的指挥。[能这样去指挥军队,]纵然天下有善于用兵的人,也是不能抗拒他的。

94、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保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虚实秘者,兵之体也。

【译文】

在敌我双方还没有交锋的时候,如果敌人前军呼噪是它兵力虚弱的表现,后军呼噪是它兵力充实的表现,前后都不呼噪的是有秘密的企图。虚、实、秘三者都是作战的形态。

精选推荐

  • 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的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75、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

  • 尉缭子:踵军令第二十
    尉缭子:踵军令第二十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向战场前进时的区分和任务,以及安全、警戒、纪律等。75、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台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

  • 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
    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

  • 尉缭子:经卒令第十七
    尉缭子:经卒令第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部队战斗编组及军旗、徽章的佩戴,用以识别约束部队,使军队队形整齐,行动有序,赏罚有据。71、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