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诗经:墓门口诛笔伐的限度-译文与读解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诗经

诗经:墓门口诛笔伐的限度-译文与读解

墓门——口诛笔伐的限度

【原文】

墓门有棘①,

斧以斯之②。

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③。

墓门有梅④,

有萃止⑤。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6)。

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7)。

【注释】

①墓:墓道之门。棘:?枣树。②斯:用斧头劈开。③谁昔:往昔,从前。然:这样。④梅:应为“棘”字。⑤(xiao):猫头鹰。萃:聚集。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6)讯:劝诫,规劝。(7)颠倒:指是非混淆。

【译文】

墓门有棵?枣树,

拿起斧头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

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

从来他就是这样。

墓门有棵?梅树,

猫头鹰来住上边。

那人不是好东西,

作歌规劝他悔改。

规劝他也不悔改,

不分是非和好歹。

【读解】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对作恶者的诅咒。诅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并且多半是在背地里进行,大概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威胁。同时,事情尚处在诅咒阶段时,反过来证明了还未发展到绝对不可忍受的地步。

口诛笔伐便进了一步。敢于公开站出来进行指责、声讨,表明被谴责者的恶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愤慨。即使在这时,声讨谴责依然是一种彬彬有礼地表示愤慨和不可忍受的方式。

最极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强力或暴力除掉作恶者。这是忍无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连根铲除,意在不使作恶者再行作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采取极端的除恶方式,总是怀著某种善良的愿望进行指责、规劝、警告,“歌以讯之”。这对良心尚存的人有效,对作恶成性者则难以见效。好事不过三,坏事大概也不会过三。我们心理上的习惯,总以“三”为界,一次两次尚可忍耐,三次四次就突破了可以忍耐的界线,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别的方式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恶成性的人很难良心发现,立地成佛;你不打,他就不会收手。“农夫和蛇”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了我们这一历史经验。

精选推荐

  • 诗经:衡门在欲望面前知止而退-译文与读解
    诗经:衡门在欲望面前知止而退-译文与

    衡门——在欲望面前知止而退【原文】衡门之下(1),可以栖迟(2)。泌之洋洋(3),可以乐饥(4)。岂其食鱼,必河之鲂(5)?岂其取妻(6)。必齐之姜(7)?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8)?【注释】①衡门:横木做成的门,指简陋的居所。

  • 诗经:无衣雄纠纠的英雄气概-译文与读解
    诗经:无衣雄纠纠的英雄气概-译文与读

    无衣——雄纠纠的英雄气概【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1),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2)。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①王。指国家。于。

  • 诗经:无衣睹物思人最伤怀-译文与读解
    诗经:无衣睹物思人最伤怀-译文与读解

    无衣——睹物思人最伤怀【原文】岂曰无衣,七兮①。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②。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③。【注释】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yu):暖和。【译文】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

  • 诗经:杕杜孤独的生存体验-译文与读解
    诗经:杕杜孤独的生存体验-译文与读解

    杕杜——孤独的生存体验【原文】有林之杜①,其叶湑湑②。独行踽踽(3),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灶,其叶菁菁。独行畏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佽焉?。【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