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论语解读:闻过则喜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论语解读

论语解读: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

【原文】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6,谓之吴孟子7。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出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鲁昭公,鲁国的国君。③司马期:孔于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这里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姓姬。7又吴孟子:当时国君大人的称号一般是由她生长那个国家的国名加她的本性,如鲁娶于吴,这位夫人就应叫吴姬,这样叫就明显地暴露出鲁昭公违反了”同姓不好”的礼法,所以改称为“吴孟子”,回避了姓姬的问题。“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译文】

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精选推荐

  • 论语解读: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解读: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读解】三人行必有我

  • 论语解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解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原文】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②。”【注释】①叶(she)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县长,称叶公。②云尔:如此而已。【译文

  • 论语解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解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译文】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读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

  • 论语解读:旷达的个人生活
    论语解读:旷达的个人生活

    旷达的个人生活【原文】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注释】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的样子。【译文】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