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老子集注:第八章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老子集注

老子集注:第八章

上善若水。[1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6]夫唯不争,故无尤。[17]

【注释】

[14] 水无常形,而无不浸润,故善犹之。这其实与后面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意思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原则来自对象、客体。如果这个客体是物质性的,那么老子几乎就是“唯物主义”了;但老子的客体是精神性的。

另外,关于山与水的故事我们在孔子那里也能听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5] “几于道”。那么是不是说“道”是不可达到的呢?“道”是不存在的呢?这里,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接近本身只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处众人之所恶”。为什么要“处众人之所恶”呢?当然后面老子进一步解释,福与祸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甚至是必然要发生转化的。但我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是“众人之所恶”呢?大家一般都讨厌什么呢?贫穷、疾病、牢狱、侮辱……如果一定要获得这些东西,似乎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道”在自我展开的同时,却不能回避,也不能回避。只要能够保证“道”的完整,就理所当然一切都不能回避。

[16] 什么才是“道”的“自我展开”?“道”在自我展开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老子却做了一个回答。

[17] 这里同样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想真正保持什么而不失去,那么就不能指望通过无休无止地“斗争”来获得。相反,要消除其他人占有的欲望:“处众人之所恶”。这样,“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一个统治来说,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果政权永远处在不断的争夺之中,则统治也就必然不能够稳定。

【译文】

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它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能够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地要善于保持平静,待人善于坚持相爱,说话善于坚持诚信,施政善于治理,办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于利用时机。唯有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罪过。

精选推荐

  • 老子集注:第四章
    老子集注: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8]【注释】[8] 让我们先放过“象帝”,即最后一句;这里老子以形象的方法向我们描述了“道”是什么样子。分为

  • 老子集注:第二章
    老子集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6]【注

  • 尸子:仁意
    尸子:仁意

    原文:  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种者,后稷也;听狱折衷者,皋陶也。舜无为也,而天下以为父母。爱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丧其子者,苟可以得之,无择人 也。仁者之於善也亦然。是故尧举舜於畎亩,汤举伊尹於雍人。内举不避亲,外

  • 尸子:四仪
    尸子:四仪

    原文: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是故志不忘 仁,则中能宽裕。智不忘义,则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则动无废功。口不忘信,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