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老子集注:第十九章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老子集注

老子集注: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46],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7]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48]。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49]

【注释】

[46] 这里可以先提一下,“义”即契约。国家毕竟要和它的臣民订立一些基本的约定。老子在这里指出,有的时候,为了大多数的利益,即“仁”,“义”,即以前的约定,将被抛弃。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韩非对这本书这么重视了。

[47]这里需要对“义”做一下解释。“义”就是某种“契约”,或说“约定”。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如果知道卢梭的《契约论》的话,就可以想到,卢梭所鼓吹的“契约”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 “义”。但还不完全如此。

“义”不具备法律形式;“义”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约定俗成中。中国的哲学家,特别是墨子,则尽力使“义”具备某种自然的属性。对于墨子来说,“义”就相当于“道”,是道德的最高标准。由于墨派将“义”看作是高于具体个人的客观存在,而且在社会关系中不存在简单个人关系之外的关系,所以墨派认为代表所有个人的关系集合就是“义”。对于违反了“义”的,则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方法也完全是个人性质的,即小集团或个人的暴力。这样一来,墨派就具备了藐视一切社会制度权威的性质,带上“犯禁”的色彩。

[48] 这方面的例子怎么举得过来呢?

[49] 所以总的原则是“尽量简单”。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们努力使事情简单起来——但不是更简单。

【译文】

杜绝所谓的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人民才会恢复孝慈;抛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这三点作为文教是不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归属;表现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

精选推荐

  • 老子集注:第二十章
    老子集注: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50]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5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

  • 老子集注:第十五章
    老子集注: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36]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

  • 老子集注:第十章
    老子集注: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20]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21] 涤除玄览,能如疵乎?[22]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23]天门开阖,能为雌乎?[24]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25 ]生之、蓄之,[26]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7] 是谓玄德。【注释】[20] “无

  • 老子集注:第四章
    老子集注: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8]【注释】[8] 让我们先放过“象帝”,即最后一句;这里老子以形象的方法向我们描述了“道”是什么样子。分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