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老子集注:第十四章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老子集注

老子集注: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32]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3]。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4]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5]

【注释】

[32] “视、听、搏”,主观;“见、闻、得”,客观。在现代汉语里,主、客观的区分相对淡化了。而在英语里,这样的区分还是相当明显的。如“listen”“hear”(好象没有搞错吧!)。

这里的意思是说,明明看见了,但又消失了。那么这是什么呢?概念。是的,这也就是道。

[33] 其实就是同一事物。

[34] “天生”的神秘主义哲学家,老子先生,又在这里播散了一大堆的描述性质的东西。就是根据这么一段话,写上类似“玄学”那样的东西,估计怎么写也写不完。

直截了当地说,老子在这里所谈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概念”,而且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定义性质的概念,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概念。这是辩证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就是“道”。

我们尽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这恰恰是人们看不见、听不见和摸不着而已,而“概念”本身却的确是存在的。

[35] “古之道”,即“无”。

【译文】

看起来看不见,命名叫“夷”;听起来听不到,命名叫“希”;摸起来摸不着,命名叫“微”。这三者的来源你不可究诘,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茫茫无涯际而不可称说,又回到空虚无形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部;跟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部。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能够知道古代事物的原始,这就是“道”的纲纪。

精选推荐

  • 老子集注:第十五章
    老子集注: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36]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

  • 老子集注:第十章
    老子集注: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20]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21] 涤除玄览,能如疵乎?[22]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23]天门开阖,能为雌乎?[24]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25 ]生之、蓄之,[26]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7] 是谓玄德。【注释】[20] “无

  • 老子集注:第四章
    老子集注: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8]【注释】[8] 让我们先放过“象帝”,即最后一句;这里老子以形象的方法向我们描述了“道”是什么样子。分为

  • 老子集注:第二章
    老子集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6]【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