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汤头歌诀:3.四逆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3.四逆汤__十二、祛暑之剂

3.四逆①汤(张仲景)阴证厥逆②,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③厥逆太阳沉

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词解】①四逆:四肢温 和为顺,不温 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干姜—两半(6-9克)附子—枚(5-10太)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分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 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 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 ,既益气温 ψ,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三药相合,回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大者—枚(10克)干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 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 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6g),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6g),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

精选推荐

  • 汤头歌诀:I.理中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汤头歌诀:I.理中汤__十二、祛暑之剂

    十一、祛寒之剂祛寒之剂,即温 里剂。是以温 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

  • 汤头歌诀:12.人参荆芥散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12.人参荆芥散__十祛风之剂

    12.人参荆芥散 (陈自明)妇人血风劳①。(《(妇人良方》) 【歌诀】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②治【词解】①血风劳:即指妇人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致寒热盗汗长期不愈,成劳病(即虚劳)。 ②风

  • 汤头歌诀:10.川芎茶调散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10.川芎茶调散__十祛风之剂

    10.川芎茶调①散 头目风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②【词解】①川芎茶调:本方君药有川芎,服时用清茶调下,故名川芎茶

  • 汤头歌诀:8.独活寄生汤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8.独活寄生汤__十祛风之剂

    8.独活寄生汤(孙思邈)风寒湿痹。(《备急千金要方》)【歌诀】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组成】独活三两(9克)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干地黄 芍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