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汤头歌诀:2.真武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2.真武汤__十二、祛暑之剂

2.真武汤① (张仲景)壮肾阳。

(《伤寒论》)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苔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②瞤X惕③保安康

【词解】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 壮肾阳,驱除在里的阴寒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X瞤惕:X瞤(chun),音淳,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茯苓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芍药三两(9克) 炮附子—枚(9克)生姜三两(9克)

【用法】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 服。

【功用】温 阳利水。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X瞤动,振振欲擗地。

【分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 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生姜辛温 ,既助附子温 阳散寒,又助术、苓温 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X瞤,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 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 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水泛诸证,治疗都有良好效果。

精选推荐

  • 汤头歌诀:I.理中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汤头歌诀:I.理中汤__十二、祛暑之剂

    十一、祛寒之剂祛寒之剂,即温 里剂。是以温 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

  • 汤头歌诀:12.人参荆芥散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12.人参荆芥散__十祛风之剂

    12.人参荆芥散 (陈自明)妇人血风劳①。(《(妇人良方》) 【歌诀】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②治【词解】①血风劳:即指妇人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致寒热盗汗长期不愈,成劳病(即虚劳)。 ②风

  • 汤头歌诀:10.川芎茶调散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10.川芎茶调散__十祛风之剂

    10.川芎茶调①散 头目风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②【词解】①川芎茶调:本方君药有川芎,服时用清茶调下,故名川芎茶

  • 汤头歌诀:8.独活寄生汤__十祛风之剂
    汤头歌诀:8.独活寄生汤__十祛风之剂

    8.独活寄生汤(孙思邈)风寒湿痹。(《备急千金要方》)【歌诀】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组成】独活三两(9克)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干地黄 芍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