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汤头歌诀:5.六一散__十二、祛暑之剂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5.六一散__十二、祛暑之剂

5.六一散 (刘河间)清暑利湿。

(《伤寒直格》)

【歌诀】

六一滑石同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 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词解】①六一:本方由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组成,故名“六一散”。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两(30g)

【用法】上2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9g),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分析】感受暑热为本方主证。小便不利、泄泻为兼证(兼有湿)。故方中重用甘淡性寒、质重体滑的滑石为君,以清解暑热,且行水利湿,止烦渴。甘草清热和中,与君药相合,甘寒生津,为佐使药,本方药虽二味,但却为治疗感受暑湿的常用基础方,能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在表则发热,在里则泄泻,在上则烦渴,在下则小便不利)。

按:本方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因其既含方剂用量比例,又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

【附方】(1)益元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辰砂(即朱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g)。

功用:疏风祛暑。

主治:暑湿证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不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在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

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此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 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 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精选推荐

  • 汤头歌诀: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汤头歌诀:1.五苓散__十三、利湿之剂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伤寒论》)【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②便闭渴呕宁【词解】

  • 汤头歌诀:3.缩脾饮__十二、祛暑之剂
    汤头歌诀:3.缩脾饮__十二、祛暑之剂

    3.缩脾①饮 温 脾消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 吐泻烦渴温 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  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 散寒燥湿斯为贵【词解】①缩脾:本方以缩砂仁

  • 汤头歌诀:11.疝气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汤头歌诀:11.疝气汤__十二、祛暑之剂

    11.疝气汤 (朱丹溪)寒湿疝气①。(《丹溪心法》)【歌诀】疝气方用荔枝核 栀子山楂枳壳益再入吴茱入厥阴 长流水煎疝痛释【词解】①寒湿疝气:指由寒湿之邪侵犯肝气所致的疝气痛。症见阴囊寒冷,疼痛,痛引睾丸等。因阴囊为

  • 汤头歌诀:5.吴茱萸汤__十二、祛暑之剂
    汤头歌诀:5.吴茱萸汤__十二、祛暑之剂

    5.吴茱萸汤(张仲景)吐利寒厥①。(《伤寒论》)【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 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词解】①寒厥:因阳气虚衰又有寒而引起的四肢逆冷。【组成】吴茱萸一升(6g)人参三两(9g)大枣十二枚(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