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二十六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二十六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六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六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至乐》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至乐》译注
    【题解】 “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 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缮性》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缮性》译注
    【题解】 本篇的中心仍是讨论如何养性。所谓“缮性”就是修治生性。 全篇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冒则物必失其性也”,提出“以恬养知”的主张,认为遵从世俗必定不能“复其初”,只有自养而又敛藏,方才不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天运》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天运》译注
    【题解】 “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谓上皇”,就日、月、云、雨等自然现象提出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刻意》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刻意》译注
    【题解】 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 全文较短,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天道》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天道》译注
    【题解】 跟《天地》篇一样,中心还是倡导“无为”;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 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让王》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让王》译注
    【题解】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处;且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五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五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外物》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外物》译注
    【题解】 “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寓言》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寓言》译注
    【题解】 “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 全文大体分成六个部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三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三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四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四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则阳》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则阳》译注
    【题解】 “则阳”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一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一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二章-译文、注释、评析
    《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_第二章-译文、注释、评析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庚桑楚》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庚桑楚》译注
    【题解】 “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徐无鬼》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徐无鬼》译注
    【题解】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本篇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全篇大体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列御寇》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列御寇》译注
    【题解】 “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天下》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天下》译注
    【题解】 “天下”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篇文极其精要地评述了先秦各家的学说,从庄子学派的观点出发,对各家学派一一作出褒贬,对庄子的思想也作了高度的概括,是研究先秦哲学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篇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田子方》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田子方》译注
    【题解】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 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知北游》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知北游》译注
    【题解】 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说剑》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说剑》译注
    【题解】 《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他能成为天子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渔父》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渔父》译注
    【题解】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