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六 有度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六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 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六 三守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六 三守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使人臣之欲有 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五 主道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五 主道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 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七 大略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七 大略
    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八 宥坐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八 宥坐
    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 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 难言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 难言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々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 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僣而不让;宏大广博,妙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四 爱臣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四 爱臣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五 成相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五 成相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六 赋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六 赋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性不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一 初见秦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一 初见秦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l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 存韩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 存韩
    韩事秦三十馀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韩地而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人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 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三 性恶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三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 分乱理而归於暴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四 君子
    《荀子》 荀子 第二十四 君子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 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简介|韩非子生平资料介绍
    《韩非子》 韩非简介|韩非子生平资料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二 正名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二 正名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三十一 哀公
    《荀子》 荀子 第三十一 哀公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敢问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 乎!”哀公曰:“然则夫章甫、絇屦、绅带而搢笏者,此贤乎?”孔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三十二 尧问
    《荀子》 荀子 第三十二 尧问
    尧问於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十八 正论
    《荀子》 荀子 第十八 正论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 下无以相有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 乐论
    《荀子》 荀子 第二十 乐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 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一 解蔽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一 解蔽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 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於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九 子道
    《荀子》 荀子 第二十九 子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於是 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三十 法行
    《荀子》 荀子 第三十 法行
    公输不能加於绳墨,圣人不能加於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诸子百家
  • 《墨子》 墨子·号令第七十
    《墨子》 墨子·号令第七十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人亦如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皆在其将长,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王公。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举其守率之财用有余、不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七 仲尼
    《荀子》 荀子 第七 仲尼
    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汙
    诸子百家
  • 《荀子》 荀子 第八 儒效
    《荀子》 荀子 第八 儒效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 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