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三 外储说左下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三 外储说左下
    【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跀危坐子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翟璜操右契而乘轩。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蹻。上不过任,臣不诬能,即臣将为夫少室周。 【经二】 恃势而不恃信,故东郭牙议管仲;恃术而不恃信,故浑轩非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上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上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经一】 势不足以化则除之。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合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夏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 萌。”故季孙让仲尼以遇势,而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六 难一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六 难一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 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 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 已矣。”文公辞舅犯 ,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三 和氏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三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四 奸劫弑臣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四 奸劫弑臣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 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夫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二 说林上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二 说林上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秦 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三 说林下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三 说林下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相与之简子厩观马。一人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此自以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肩而 肿膝。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一 内储说下 六微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一 内储说下 六微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经一】权借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利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上
    【经一】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用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 【经二】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一 孤愤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一 孤愤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 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二 说难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二 说难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 解老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 解老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一 喻老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一 喻老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九 大体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九 大体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 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 内储说上 七术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三十 内储说上 七术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经一】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九 八奸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九 八奸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 一曰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忧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 二曰在旁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 十过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 十过
    十过: 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不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八 南面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八 南面
    人主之过,在己任在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备之,此其说必与其所任者为仇,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今所与备人者,且曩之所备也。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 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人主释法而以臣备臣,则相爱者比周而相誉,相憎者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九 饰邪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九 饰邪
    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 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八 功名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八 功名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 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七 二柄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七 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 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八 扬权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八 扬权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 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左右既立,开门而当。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七 备内
    《韩非子》 韩非子 第十七 备内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则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於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 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六 守道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六 守道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法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 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极于权衡,而务至于任鄙;战士出
    诸子百家
  •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七 用人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十七 用人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 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