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三)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三)
    齐宣王不像屠户于是,齐宣王问孟子,那么我行德政,讲究德行,就可以王天下了吗?这里齐宣王只称德。在古代——秦汉以前,“德”与“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在那时以前的古书上,这两个字大多是分
    诸子百家
  •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四)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四)
    秦武王的任力好勇另外有一位以好勇闻名的国君是秦武王,他也长得非常高大,孔武有力,自认为天下无敌,因此常常喜欢和那些大力士们比武取乐。当时秦国有两位前代将领的子弟,一名乌获,一句任鄙,都因为武勇力大,而得秦武王的宠爱,加
    诸子百家
  •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一)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一)
    春秋无义战现在我们为了要研究《孟子》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就会觉得并不枯燥。而且对孟子的人品和风格,也更有一层深刻的认识。那么才会知道后世的人,为什么把孟子承继在
    诸子百家
  •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二)
    孟子旁通:孟子旁通(二)
    孟子思想被夹缠不清综合上面这些分析,来看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关于义利之辨的话,试作一个结论。第一,孟子一开始就对梁惠王说,你何必去贪求这种眼前短暂的近利、小利呢?你应该提倡仁义的道德观念,推行仁义的道德政治,才是你长
    诸子百家
  • 孟子旁通:讲在前面
    孟子旁通:讲在前面
    在讲过《论语》以后,又引起大家研究《孟子》的兴趣,希望再讲《孟子》。其实,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学,我是很肤浅的,过去所讲的《论语》,也只是 为了时代的需要,东拉西扯地讲了一大堆废话,想不到大家还很爱好,这真是出乎意料之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通变论
    公孙龙子:通变论
    【原文】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曰:谓变非变,可乎?曰:可。曰:右有与,可谓变乎?曰:可。曰:变奚?曰:右。曰:右苟变,安可谓右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坚白论
    公孙龙子:坚白论
    【原文】『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 然也,非三也?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指物论
    公孙龙子:指物论
    【原文】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名实论
    公孙龙子:名实论
    【原文】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 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 ;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迹府
    公孙龙子:迹府
    【原文】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 以为
    诸子百家
  • 公孙龙子:白马论
    公孙龙子:白马论
    【原文】“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 “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 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
    诸子百家
  • 中庸: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什么是中庸之道
    【一】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的意思
    中庸:中庸的意思
    1.“中庸”词义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中庸: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1)。”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之道精华
    中庸:中庸之道精华
    【一】“执其两端,取其中正。”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庸之道的精华所在了吧!人行与天地间,最难把握的可能就是一个“度”了。工作学习要讲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过于张,则会精神懈怠,影响进步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中庸:中庸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3),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4),建诸天地而不悖(5),质诸鬼神而无疑(6),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7)质诸鬼神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翻译圣人的伟大之处
    中庸:中庸翻译圣人的伟大之处
    【原文】仲尼祖述(1)尧舜,宪章(2)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5),如日月之代明(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注释】(1)祖述:效法、遵循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中庸:中庸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2)大哉!礼仪(3)三百,威仪(4)三千。待其人(5)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8),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中庸:中庸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6)。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日:“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中庸:中庸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之宜也。【注释】(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中庸:中庸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原文】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中庸:中庸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原文】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2),形则著(3),著则明(4),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5)。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注释】(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形:显露,表现。(3)著:显著。(4)明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中庸:中庸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国家将兴,必有帧祥(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3)。见乎起蓍龟(4),动乎四体(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注释】(1)前知:预知未来。(2)祯祥:吉祥的预兆。③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诚则明,明则诚
    中庸:中庸诚则明,明则诚
    【原文】自诚明(1),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2)明矣,明则诚矣。【注释】(1)自:从,由。明:明白。(2)则:即,就。【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至诚可参天地
    中庸:中庸至诚可参天地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1);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2);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注释】(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3)参天地:与天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