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天生我材必有用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原文】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注释】(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无所不在的道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无所不在的道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注释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中庸:中庸 译文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中庸:中庸白话解析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故君子居易(7)以俟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中庸:中庸 译文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注释】(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君子之道费而隐
    中庸:中庸 译文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中庸:中庸 译文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注释】(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什么是真正的强?
    中庸:中庸 译文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庸:中庸 译文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注释】(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中庸:中庸 译文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第8章)【注释】(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谁能食而知其味
    中庸:中庸 译文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中庸:中庸 译文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注释】(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中庸 译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中庸 译文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注释】①鲜:少,不多。【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
    诸子百家
  • 中庸:简 介
    中庸:简 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
    诸子百家
  • 中庸:中庸 译文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中庸:中庸 译文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诸子百家
  •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88、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
    诸子百家
  • 尉缭子:兵令下第二十四
    尉缭子:兵令下第二十四
    本篇论述战场纪律。它主张用严法重刑、连保连坐以及株连家族等手段,来防止士卒逃亡,迫使他们服从命令,驱使他们奋勇作战。95、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侯,各相去三五里。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译
    诸子百家
  • 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的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75、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
    诸子百家
  • 尉缭子:兵教下第二十二
    尉缭子:兵教下第二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国君应掌握的十二条必胜之道,指出必须选拔得力将领,衡量敌我得失,严格战场纪律,方可“威加天下”。83、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
    诸子百家
  • 尉缭子:将令第十九
    尉缭子:将令第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将帅受命时和受命后宣布军令的仪式,借以强调军令的严肃性。74、将军受命,君必失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踰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将军告曰:“
    诸子百家
  • 尉缭子:踵军令第二十
    尉缭子:踵军令第二十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向战场前进时的区分和任务,以及安全、警戒、纪律等。75、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台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
    诸子百家
  • 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
    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