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中庸白话文:第13篇
    中庸白话文:第13篇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译文】    孔子说:“道不会远远地离开人。有人修道故作高深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14篇
    中庸白话文:第14篇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12篇
    中庸白话文:第12篇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有些人,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代也许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8篇
    中庸白话文:第8篇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不把它丢失了。”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9篇
    中庸白话文:第9篇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平定,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要,雪白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踩上去,而中庸的道理却不容易做到啊。”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11篇
    中庸白话文:第11篇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坚强呢?还是北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6篇
    中庸白话文:第6篇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了!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话语里的含义。他隐藏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7篇
    中庸白话文:第7篇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假如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又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4篇
    中庸白话文:第4篇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5篇
    中庸白话文:第5篇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思想】    前面一章说了中庸无法弘扬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2篇
    中庸白话文:第2篇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做事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说话做事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的道理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3篇
    中庸白话文:第3篇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吧!可惜人们却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了。”    【思想】    做事情适可而止,本来一点也不困难,因为人的心里有一个尺度,知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却乱第十四
    鬼谷子白话文:却乱第十四
        却乱第十四    月去箧第十四    【原文】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
    诸子百家
  • 中庸白话文:第1篇
    中庸白话文:第1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9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9
        【原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①。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②。右主名③。    【注释】    ①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指名实相符则会政治清明,名实不符则会政治混乱。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转丸 第十三 [仅供参考,原文已失]
    鬼谷子白话文:转丸 第十三 [仅供参考,原文已失]
        转丸第十三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7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7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①,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②。右主周③。    【注释】    ①周:周密、细致。指君主应遍知人情事理,而且处事谨慎。    ②原:源头。    ③主周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8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8
        【原文】    一曰长目①,二曰飞耳②,三曰树明③。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恭④。    【注释】    ①长目:能看到远处事物,如千里眼。    ②飞耳:能听到远处声音,如顺风耳。    ③树明:明察事物。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5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5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②之处安在?右主问③。【注释】①天之、地之、人之:指三才之道,幽邃深远,必问于贤者方可行之。陶弘景注:“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6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6
    【原文】心为九窍①之治,君为五官②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③。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④。【注释】①九窍:指人体口、耳、眼、鼻、尿道、肛门九个孔道。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3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3
    【原文】听之术曰:勿坚而拒之①。许之则防守②,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③欤。右主德④。【注释】①“听之”句:勿坚,又作勿妄。陶弘景注:“崇德之术,在于恢弘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4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4
    【原文】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①。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②。右主赏③。【注释】①“刑赏”句:陶弘景注:“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受戮之人,没齿无怨也。言施恩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1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1
    【原文】安徐正静①,其被节无不肉②。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③以待倾④损。右主位⑤。【注释】①安徐正静:安详从容,思虑精诚,心气沉静。②被节无不肉:施加节度,无不柔和通顺。被,施加。意思是说人君居位必须安徐正静,先以柔顺处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2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二 符言 2
    【原文】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①。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②,则明不可塞。右主明③。【注释】①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陶弘景注:“目明则视无不见,耳聪则听无不闻,心智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一 决篇 2
    鬼谷子白话文:第十一 决篇 2
    【原文】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①:有以陽德之②者,有以陰贼之③者,有以信诚④之者,有以蔽匿⑤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励于一言,陰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⑥。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