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原文】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盛神法五龙
    鬼谷子:盛神法五龙
    【原文】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
    诸子百家
  •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
    诸子百家
  • 鬼谷子:谋篇第十
    鬼谷子:谋篇第十
    【原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
    诸子百家
  •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原文】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
    诸子百家
  • 鬼谷子:摩篇第八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文】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
    诸子百家
  • 鬼谷子:权篇第九
    鬼谷子:权篇第九
    【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
    诸子百家
  • 鬼谷子:忤合第六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
    诸子百家
  • 鬼谷子:揣篇第七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诸子百家
  • 鬼谷子:抵戏第四
    鬼谷子:抵戏第四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事之危
    诸子百家
  • 鬼谷子:飞箝第五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文】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
    诸子百家
  • 鬼谷子:反应第二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
    诸子百家
  • 鬼谷子:内楗第三
    鬼谷子:内楗第三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附录:孔学新语自序
    论语别裁:附录:孔学新语自序
    孔学新语自序髫年入学,初课四书;壮岁穷经,终惭三学。虽游心于佛道,探性命之真如;犹输志于宏儒,乐治平之实际。况干戈扰攘,河山之面目全非;世变频仍,文教之精神隳裂。默言遁晦,灭迹何难。众苦煎熬,离群非计。故当夜阑昼午,每与二三
    诸子百家
  • 鬼谷子:捭阖第一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陰陽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陰或陽,或柔或刚,或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子张第十九
    论语别裁:子张第十九
    第十九篇的记载,与上论第九篇《子罕篇》性质有相同之处。《子罕》这一篇,记载当时孔子做学问、言论、行为的实际教育理论,现在《子张第十九》这一篇,讲到孔子的学生乃至门人,受孔子教育以后,对于孔门道学的发挥。子张曰:士,见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尧曰第二十
    论语别裁:尧曰第二十
    《尧曰》这篇,我们要用另一个观点研究了。《论语》这部书,有些是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的言行,到后来的几篇是孔子的门人们——也就是再传弟子的记载,有些是记孔子的话,有些是记孔子的大弟子如子贡、子夏他们的话。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阳货第十七
    论语别裁:阳货第十七
    以《论语》全书二十篇而言,最后的几篇等于作结论了。尤其这里第十七篇,是上论第七篇《述而》的引申,所讲大都是孔子为人处世的重点,后世用来作为借镜。古人所谓借镜,普通人是用镜子来照衣冠仪容是不是整齐,人生就是用前辈作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微子第十八
    论语别裁:微子第十八
    现在讲《微子第十八》篇,这一篇和第八篇《泰伯》有相呼应的作用,也可以说,这两篇是连续的。《泰伯》篇是上论接近结论的一篇,《微子》这一篇则接近了下论的结论。这篇所记载的,都是与孔子当时的学说思想有关的事情,所以记载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别裁: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的事。孔子并不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季氏第十六
    论语别裁:季氏第十六
    根据我们研究的方针,这里第十六篇与上论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应的关系。第六篇讲《冉雍》——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气,有帝王之才。现在这篇书,是讲到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要点。听说现在这篇书的开头一大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宪问第十四
    论语别裁:宪问第十四
    侠隐中人——原宪现在讲《宪问第十四》篇。这一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申。首先,在这个题目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原宪这个人,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在上论中谈到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颜渊第十二
    论语别裁:颜渊第十二
    天人合一下论《先进》第十一篇已经讲完了,这是对于上论的《学而》——个人的内养,《为政》——个人发挥到外用的一些事实的注解。现在孔子思想的一个大问题来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诸子百家
  • 论语别裁:子路第十三
    论语别裁:子路第十三
    现在讲《子路第十三》篇,以连贯的观念来看,这篇文章是对上论《为政》篇以后所作的发挥。就是说一个人学问的内在修养与外用,当然包括了过去所谓作官的学养,乃至作人与做事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