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文始真经:08章 药
    文始真经:08章 药
    药者,杂治也。关尹子曰: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后能契大人。天既无可必者人,人无能必者事。惟去事离人,则我在我,惟可即可。未有当繁简可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7章 釜
    文始真经:07章 釜
    釜者,化也。关尹子曰:道本至无,以事归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运事者,周之百为。得道之尊者,可以辅世,得道之独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时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为百年,能以百年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碍者,能以一里为百里,能以百里为一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5章 鉴
    文始真经:05章 鉴
    鉴者,心也。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婬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或以陰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6章 匕
    文始真经:06章 匕
    匕者,食也;食者,形也。关尹子曰:世之人,以我思异彼思彼思异我思分人我者,殊不知梦中人亦我思异彼思。彼思异我思,孰为我,孰为人。世之人,以我痛异彼痛彼痛异我痛分人我者,殊不知梦中人亦我痛异彼痛,彼痛异我痛,孰为我,孰为人。爪发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3章 极
    文始真经:03章 极
    极者,尊圣人也。关尹子曰:圣人之治天下,不我贤愚,故因人之贤而贤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内外之大同,故或先内或先外。天下之物,无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谦;天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4章 符
    文始真经:04章 符
    符者,精神魂魄也。关尹子曰:水可析可合,精无人也;火因膏因薪神,无我也。故耳蔽前后皆可闻,无人,智崇无人,一奇无人,冬凋秋物无人,黑不可变,无人,北寿无人,皆精。舌即齿,牙成言,无我,礼卑无我,二偶无我,夏因春物,无我,赤可变,无我,南天无我,皆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1章 宇
    文始真经:01章 宇
    宇者,道也。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
    诸子百家
  • 文始真经:02章 柱
    文始真经:02章 柱
    柱者,建天地也。关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壶,若瓮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龟数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万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两精相搏,而神应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六卷 上德
    通玄真经:第六卷 上德
    老子曰:主者,国之心也,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即百节皆乱,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老子曰:鸣铎以声自毁,膏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七卷 微明
    通玄真经:第七卷 微明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为不知,不知之为知乎!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四卷 符言
    通玄真经:第四卷 符言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而为贤,即治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五卷 道德
    通玄真经:第五卷 道德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一卷 道原
    通玄真经:第一卷 道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陰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二卷 精诚
    通玄真经:第二卷 精诚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万物生矣。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
    诸子百家
  • 通玄真经:第三卷 九守
    通玄真经:第三卷 九守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陰陽,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八十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八十章
    【原文】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白话文】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八十一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八章
    【原文】{1}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白话文】 {1}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九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九章
    【原文】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白话文】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六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六章
    【原文】{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5}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白话文】 {1}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七章
    【原文】{1}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2}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白话文】 {1}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四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四章
    【原文】{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白话文】 {1}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 悠然中成全。{2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五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五章
    【原文】{1}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2}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4}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白话文】 {1}如果先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二章
    【原文】{1}夫唯病病,是以不病。{2}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白话文】 {1}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2}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3}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
    诸子百家
  •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三章
    道德经白话文:第七十三章
    【原文】{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4}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白话文】 {1}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