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五 飞箝 3
    鬼谷子白话文:第五 飞箝 3
    【原文】将欲用之于天下①,必度权量能。见②天时之盛衰,制③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④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⑤,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注释】①用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4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4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④,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⑤,可以检下⑥。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⑦。【注释】①合离:分合。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五 飞箝 1
    鬼谷子白话文:第五 飞箝 1
    【原文】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④,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注释】①度权量能:揣度权谋,衡量能力。权,计谋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2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2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①,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②,兆萌芽蘖③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注释】①因化说事:根据情况分析事情。陶弘景注:“形而上者谓之圣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3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3
    【原文】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4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4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①,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②而飞③之。若命自来,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④,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⑤。【注释】①寤:通“悟”明白事理。②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③飞:褒奖、表扬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1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1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①。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②也。巇者,罅也。罅③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④,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2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2
    【原文】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①。故远而亲者,有陰德②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③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④。不得其情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3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3
    【原文】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①,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②。外内者,必明道数③,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④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6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6
    【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①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②。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③。矩其与人也微④,其见情也疾。如陰与陽,如陽与陰;如圆与方,如方与圆⑤。未见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1
    鬼谷子白话文:第三 内揵 1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①,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②。日进前而不御③,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④,素结本始⑤。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⑥。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4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4
    【原文】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①以得其情②。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③。欲开情④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5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5
    【原文】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①,或以牧下②。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③,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④。虽非其事,见微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2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2
    【原文】人言者①,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②,事有比③。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④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⑤而司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3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3
    【原文】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①。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②,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注释】①“常持”句:用一种钓语的方式诱使对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10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10
    【原文】陽动而行,陰止而藏;陽动而出,陰隐而入。陽还终始,陰极反陽①。以陽动者,德相生也;以陰静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②以德也;以陰结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1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1
    【原文】古之大化者①,乃与无形②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③,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④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注释】①大化者:指广泛深远的教化。化,教化。②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8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8
    【原文】捭之者,开也,言也,陽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终始其义①。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陽,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陰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9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9
    【原文】捭阖之道,以陰陽试之①。故与陽言者,依崇高②;与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③。益损、去就、倍反④,皆以陰陽御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6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6
    【原文】故捭者,或捭而出之①,或捭而纳之②;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③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陰陽,四时开闭,以化万物④。纵横反出,反覆反忤⑤,必由此矣。【注释】①出之:取而用之。②纳之:采纳。③捭阖:即开合。指战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7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7
    【原文】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①。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②。【注释】①道之大化,说之变也:道与说各有自己的原则。任何事情都因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4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4
    【原文】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①。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②。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③,而与道相追④。【注释】①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5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5
    【原文】捭之者,料其情①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②,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③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注释】①料其情:了解情况的真伪,善恶,利害。陶弘景注:“料而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2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2
    【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①,或陰或陽,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②,校其伎巧短长。【注释】①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尽管万物变化无穷,但“道”却始终贯穿于其中。陶弘景注:“其道虽
    诸子百家
  •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3
    鬼谷子白话文:第一 捭阖 3
    【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①,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②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③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④;阖而捭之⑤,以求其利。【注释】①有差:因层次不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