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庄子》 庄子·杂篇 寓言第二十七
    《庄子》 庄子·杂篇 寓言第二十七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 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大宗师第六
    《庄子》 庄子·内篇 大宗师第六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刻意第十五
    《庄子》 庄子·外篇 刻意第十五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 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缮性第十六
    《庄子》 庄子·外篇 缮性第十六
    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 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人间世第四
    《庄子》 庄子·内篇 人间世第四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德充符第五
    《庄子》 庄子·内篇 德充符第五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 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天道第十三
    《庄子》 庄子·外篇 天道第十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 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天运第十四
    《庄子》 庄子·外篇 天运第十四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齐物论第二
    《庄子》 庄子·内篇 齐物论第二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养生主第三
    《庄子》 庄子·内篇 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在宥第十一
    《庄子》 庄子·外篇 在宥第十一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使天下 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天地第十二
    《庄子》 庄子·外篇 天地第十二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简介
    《庄子》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庄王之后。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 人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逍遥游第一
    《庄子》 庄子·内篇 逍遥游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马蹄第九
    《庄子》 庄子·外篇 马蹄第九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 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阜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胠箧第十
    《庄子》 庄子·外篇 胠箧第十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 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内篇 应帝王第七
    《庄子》 庄子·内篇 应帝王第七
    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
    诸子百家
  • 《庄子》 庄子·外篇 骈拇第八
    《庄子》 庄子·外篇 骈拇第八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武简介
    《孙子兵法》 孙武简介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 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 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
    诸子百家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 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
    诸子百家
  •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