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高士严子陵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高士严子陵
    高士严子陵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庄子讲入世的“大宗师”的思想,为了说明“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提出东汉时的严子陵来加以发挥。严子陵的少年同学汉光武刘秀当了皇帝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真人的境界
    庄子南华:06.大宗师:真人的境界
    真人的境界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斛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上古时代得道的真人,代表我们老祖宗的,够得上称为“大宗师”的人,有了出世的修养成就,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所谓能够救世救人,庄子称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庄子南华: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进退存亡之道“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也是批判儒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儒家有时候有利害不通之处,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物都与这个味道。庄子在那两个时代也见过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班知识分子,不通利害的关键,没有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隐士与历史文化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隐士与历史文化
    隐士与历史文化“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 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所标榜的高人,隐士,是被列入《隐士传》《高士传》里的人。说到隐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国哲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古之真人
    庄子南华:06.大宗师:古之真人
    古之真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知”,那是真智能。下面庄子又把我们带入一个神话境界,但却是真的,把人的生命价值说的很清楚。什么叫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道家好谈兵
    庄子南华:06.大宗师:道家好谈兵
    道家好谈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第一句话,就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严重的观点。庄子提出来,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他出世,要对历史对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要懂得用兵的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人为什么短命
    庄子南华:06.大宗师:人为什么短命
    人为什么短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提出来人对生命的把握。一个人的生命自己可以作主,可以永远活下去,并不是那么短命的。我们人认为自己活了七八十年或一百岁很长寿,在道家看来是很短命可笑得。中国文化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知天之所为
    庄子南华:06.大宗师:知天之所为
    《大宗师》这一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人如何把自己修养到超凡入圣,对物理世界完全是解脱的,是出世的。这一部分等于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的总论,也是总的注解,总的说明。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问题,生从哪里来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6.大宗师:以所知养所不知
    庄子南华:06.大宗师:以所知养所不知
    以所知养所不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么退一步讲,不是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了解了人这个生命,是怎么样一个法则,使怎样有所为的。这就包括了两方面,一个身体生理的,一个精神生理的。譬如疲劳了一定要休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无情之人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无情之人
    无情之人下面,加了一些人的对话了,上面都是找一些古里古怪的人来形容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仙才李泌
    庄子南华:05.德充符:仙才李泌
    仙才李泌这一篇名叫《德充符》:道德的充实,真正道德充实的人,才德学都全。才是天才,这个才在过去叫仙才。中国文化里有一句话,“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神仙莫浪求。”“浪”就是乱的意思,不浪求不乱求,不是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颠倒众生
    庄子南华:05.德充符:颠倒众生
    颠倒众生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甕甖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兀者叔山无趾
    庄子南华:05.德充符:兀者叔山无趾
    兀者叔山无趾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恶人哀骀它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恶人哀骀它
    恶人哀骀它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申徒嘉给子产难堪
    庄子南华:05.德充符:申徒嘉给子产难堪
    申徒嘉给子产难堪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
    游于羿之彀中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羿”是中国上古时射箭射得最准的,是神话中人,活了好几百年。中华民族的姑奶奶,首先登陆月球的嫦娥就是他的太太。据传说,羿后来去修道,到昆仑山上找西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无腿的王骀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无腿的王骀
    庄子现在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讲到《德充符》——道的充实。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文化,道跟德是分开的,道是体,就是内涵,是每个人修养学问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体就能起用,即用世之道。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止的人生
    庄子南华:05.德充符:止的人生
    止的人生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支離疏的故事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支離疏的故事
    支離疏的故事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音xiè),足以餬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无用之用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山上的大树,天然活在那里很好,为什么世上的树都没有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自寇也;”本身长得太美丽,长得太好了,自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神木托梦
    庄子南华:04.人间世:神木托梦
    神木托梦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匠石回去后,睡觉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异材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异材
    异材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音lài)。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养虎的学问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养虎的学问
    养虎的学问接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的理论之后,蘧伯玉又讲: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你有没有看过,养老虎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无用之材
    庄子南华:04.人间世:无用之材
    无用之材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辏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rd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太子傅难当
    庄子南华:04.人间世:太子傅难当
    太子傅难当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