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大梦谁先觉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这一段文章很明白,就是两个字。“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天地蜩双翼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天地蜩双翼
    天地蜩双翼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姑妄言之姑听之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姑妄言之姑听之
    姑妄言之姑听之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长梧子接着说:“予尝为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你既然乱七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跟着,庄子补充一个理由:“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就是庄子的文章,后世很多大文豪如苏东坡,都学这一套。让我们看,有许多废话,可以简化一点,但简化为白话文,用白话文写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庄子南华: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辩来辩去辩不完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言之,你虽然这样问,我实在不知道,但是,“尝诫言之”,不过呢,我给你讲。“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是庄子的文法,创作的一个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孟浪之言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孟浪之言
    孟浪之言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绝顶聪明绝顶痴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绝顶聪明绝顶痴
    绝顶聪明绝顶痴庄子这一段由“吹万不同”,“天籁”,“地籁”,讲到“人籁”,他在这一切加一个研究的总结论: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故知”,一般的知识智能。道,有没有一个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圣人也有烦恼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圣人也有烦恼
    圣人也有烦恼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穷到源头穷亦空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穷到源头穷亦空
    穷到源头穷亦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这个思想是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的。“一与言为二”,说一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春秋经世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春秋经世
    春秋经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青年同学特别要注,我们现在提倡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还下不了定义,你说馆子里的菜,辣椒炒豆腐,那是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那些老祖宗的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五不方能称其大
    庄子南华:02.齐物论:五不方能称其大
    五不方能称其大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可以说,庄子对春秋战国时代,到处标榜的仁义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也指示了一个正确的路线。那个时代,到处标榜仁义道德,事实上呢,可以说是最不仁,最不义的时代,老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虽然,请尝言之。“虽然”,翻译成白话就是但是,“虽然”两个字从文章中哪里来?“则与彼无以异矣。”一句结论推翻一一切,就不改说话了,虽然不要说话,但是,“请尝言之”,我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齐物论》点题了。前面几个高潮告诉我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高潮结论一起来,像台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成亏之间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成亏之间
    成亏之间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这里我们看了庄子的文章,再看历史上写古文的很多的名人,如宋朝的苏东坡,他全体是采用《庄子》的东一句西一句的笔法,喜笑怒骂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
    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是故滑疑之耀,”“滑疑”,庄子提出这个名词,这个名词要了命了。“滑”,古代读音为古,现在读音为华。滑头的滑,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朝三暮四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予,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一段是骂世人的,也是警告世人。我们人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生命的来源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生命的来源
    生命的来源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通过对道的研究,对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辩论,庄子提出来,中国上古早就有人懂得形而上的道。“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他的智能高到了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引喻失义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引喻失义
    引喻失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为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因有所可。无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因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这里产生一个现象。这里讲:“莛”茅草的一根杆杆,很细,很轻贱,很脆弱;“楹”: 一个大柱头,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庄子先提出两个原则:“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无时不在,“恶乎隐”,没有哪个地方遮起来看不见。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方生之说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方生之说
    方生之说彼是,方生之说也。这是个纲领,下面庄子就论辩这个东西。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一段完全是逻辑的论辩。庄子为什么写这一段文字?在战国时代,我们文化里头,称为名家,亦称名理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活着在等死
    庄子南华:02.齐物论:活着在等死
    活着在等死这个生命的主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荆。庄子说悟到了或没有悟到,同生命的本源没有关系,迷悟既然不二,我何必悟道呢?迷了也一样嘛,我找这个真宰二什么?如果我们听了很安慰,那就上了庄子的当了。庄子接着告诉你,要是找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师心自用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师心自用
    师心自用这么说来人生太悲哀了,《庄子》下面又是一转,这就是禅宗所讲的转语。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生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茫茫然吗?“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类也有人真正找到了生命的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真宰是谁
    庄子南华:02.齐物论:真宰是谁
    真宰是谁非彼无我,非我无所龋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形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孩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其递相为君臣
    诸子百家
  •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咸其自取
    庄子南华:02.齐物论:咸其自取
    咸其自取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吹万不同”,风刮过来,那个吹的味道,庄子起了个名词叫做”吹万”。我们现在说吹牛,这个“吹”是从《庄子》来的
    诸子百家